北京时间地图
当时间超越物理距离,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更重要的尺度,未来的城市将被如何重构?
当时间超越物理距离,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更重要的尺度,未来的城市将被如何重构?
作品透过“时间”"的维度呈现了一个新的北京,用8张立体地图表现出一个被“时间”拉伸、扭曲,且流动的北京。我们在北京定位了均分的49个地点,选取了一天中从0:00到21:00的8个时间节点,记录了从清华校园到这48个地点所用的驾车时间。以这组时间数据为参数,生成了新的北京地图三维形态与颜色变化。在未来,实际的物理距离对人们感知城市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小,“时间"将成为更重要的尺度,重构人们对域市空间的认知,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2021年,作品于北京科技周分会场《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览展出。
北京科技周分会场《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在不同的时刻,通过同样的一段距离,需要耗费不同的时间,这会影响我们对距离的感知——早高峰的学堂路和闲时的学堂路,仿佛不一样长。
而在同一个时刻,交通路况的不同也会影响同等物理距离的实际通行时间,进而影响人对同等物理距离的感知——同样是晚上6点,同样相隔5公里距离,从清华到香山只需要26分钟的时间,到中科院却需要50分钟的时间,这5公里是多么地遥远。
当“时间”超越实际物理距离,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更重要的尺度,未来的城市空间将被如何重构?这就是我们制作“北京时间地图”的概念来源,我们期望通过一种新的视角的地图可视化,探索因时间而“扭曲”的北京地图。
由于创作者的不同学科背景——张啸来自建筑设计学科,白鸽来自服装设计学科,我来自信息设计学科,我们希望能制作出一组实体化的北京时间地图。
北京时间地图概念生成(《北京折叠》的概念图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的概念)① 数据采集:我们首先以清华大学为起点,定位了清华大学周围均分的49个地点,相邻2点间最短距离为5公里,再选取0时至24时内相同间隔的8个采样时间,利用百度地图开放数据记录了2021年5月10日这8个时间点从清华校园到其余48个地点驾车所需的时间。
② 可视生成:我们将8*48组数据导入grashhopper,以地理信息为x、y轴,时间为z轴,将北京地图进行扭曲,再生成时间的等高线图、热力图叠加在扭曲后的北京地图上。这样,我们拥有了8个不同时间点的北京时间地图。
③ 实体化:我们利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了实体时间地图的支架,挑选了弹性合适的织物,用印刷的方式将俯视投影的时间地图印制在织物上,组合成实体化的北京时间地图。
④ 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