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学生清华:清华大学学生数据看板一期设计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五层次模型,在项目目标和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第一阶段的用户体验?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五层次模型,在项目目标和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第一阶段的用户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需求日益显著。同时,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而言,原有分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便捷处理业务、科学管理分析个人数据的需求。为此,清华大学校团委建立了学生数据看板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校园各业务部门相关系统,推出一站式移动平台“云上学生清华”,为学生提供一站办事、一网打尽、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任务是对第一期小程序进行界面视觉设计。接手项目后,我们发现,来自校团委、法务办、开发团队的重重限制导致小程序的实际情况与项目目标背道而驰——无法一站办事,不能一网打尽,师生互动、数据分析、个性化信息等特色功能更是因为种种理由而不能实现。
我们经过案例调研和大量讨论提出了设计方案——
① 突出“AI机器人”的概念,让AI对话机器人“门清”代替搜索,成为看板的核心,对看板进行扬长避短、逻辑重组;
② 不仅着眼于看板的表现层,更围绕战略层,对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分别展开设计,运用用户体验五层次模型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推出自由发言广场,通过“社交化”设计提升用户粘性,推出气泡2小时消失机制设计,利用“错失恐惧”心理,提升用户访问量。
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搜集并仔细阅读了校团委提供的包括立项方案、用户研究报告在内的所有前期资料,并且根据平台划定的功能范围,从用户的视角对学校原有的各部门平台逐个使用,以便于彻底了解需求。我们也调研了飞书、轻芒等手机端看板和资讯阅读器,以了解时下流行的手机端设计趋势,获取设计灵感。
逐渐深入了解项目的我们发现,来自校团委、法务办、开发团队的重重限制导致看板的实际情况与项目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限制来自法务办,法务办不允许校外开发团队获取学生数据,规定涉及隐私敏感内容只能通过入口跳转,这导致平台无法个性化地按需呈现学生想看到的数据,也无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除此之外,爬取公众号的侵权风险、维护成本的限制、审核的限制、上线计划的紧迫等非功能性需求也使得云上学生清华从数据看板的定位彻底沦为“清华浏览器”。
重重限制导致看板的实际情况与项目目标背道而驰:
① 入口过少,无法吸引学生用户;
② 功能入口无区分度,效率低下;
③ 交互层级过多,信息隐藏太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基于功能原型进行视觉设计,最终上线的看板很可能留不住用户,如果第一期看板对用户没有吸引力,不仅设计付出将会白费,后续的更新迭代也很难继续进行。之后开展的问题分析也印证了这一洞察。我们对限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问题分析,并利用产品设计五层次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分析得出:
① 外界限制主要导致看板在范围层面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与内容数量;
② 范围层进一步影响了结构层与框架层,使看板功能原型呈现出功能缺乏区分度、交互层级过多的问题;
③ 这些问题导致战略层面的项目目标崩塌;
④ 而我们所负责的视觉设计,不论设计得多么美观也都是无用功。
分析了外界限制造成的影响,我们决定以战略层为基石,依次从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云上学生清华进行设计,重拾设计目标,寻找让看板在第一期就能够吸引住用户的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阅读用户研究报告,调研设计案例,与校团委、开发团队一起进行圆桌讨论,我们提出25种改变看板的设计思路,最终11种设计思路被保留;我们设计了多个版本的界面视觉,最终敲定了目前的方案。
范围层涉及到的是看板的功能规格与内容需要。
问题:来自法务办的限制导致看板在范围层面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与内容,而范围层的问题影响了结构层和框架层的表现,也导致战略层的产品目标崩塌。
解决:设计优化首先从范围层展开,这个步骤贯穿了整个设计周期。我们调研了清华后勤、清华大学信息服务等校内服务工作台,以及企业微信、飞书、轻芒、红板报等市面流行的的工作台和资讯浏览App,提出了“添加易获取入口”、“突出亮点内容”、“加强提醒功能”、“发言广场”、“问答广场”、“公众号整合阅读器”等学生需要的功能,其中一些因为新的限制而不得不被放弃,另一些得以保留。
结构层涉及到的是看板的交互设计与架构信息。
问题:我们拿到的功能原型的信息架构逻辑基于校团委区分的功能模块,功能模块被并列地作为入口和一级页面,这会导致以下问题:如甲方提供原型①,如果把功能模块以入口的形式并列地放在一级页面,那么看板就与“数据看板”的内涵大相径庭,交互层级也会变得太深太冗余;如甲方提供原型②,如果把功能模块并列作为一级页面,这对于一期看板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看板的功能模块一共有七个,其中一期需要上线的只有“学习科研”模块和“活动广场”模块,如果后续需要基于同样的架构信息逻辑继续上线新功能,底部导航栏如何设计才能放下七个图标呢?
主次不分地并列陈列功能模块还会导致一个问题:使用效率低下。不论是“学习科研”模块和“活动广场”模块,都既包含以效率为目的办事入口,也包含兴趣为导向的信息资讯,如果每个页面都把办事入口和信息资讯混在一块,那么用户的使用过程必然是低效的——谁不希望自己能快速地从七个页面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某个功能,不希望自己能沉浸式地不断刷新、阅读资讯呢?
解决:我们根据用户使用目的的不同设计了新的信息架构,看板一共由两个一级页面组成:“工作台”和“广场”。工作台是一站式办事平台,旨在整合现有我校服务网站集群,让学生尽可能在网上把能办的事都办了;“广场”是“一网打尽”的信息门户,旨在提供全覆盖、最权威、最及时、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承载问答功能“机器人”作为一个特色板块被单独提取出来,代替“搜索”放在所有一级页面里,由于“工作台”中功能入口并不多,我们扬长避短,让“机器人”占据工作台2/3的版面。
框架层涉及到的是看板的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与信息设计。
在这一步中,我们对信息如何呈现考虑得更加具体,例如一个屏幕放多少办事入口合适,广场的资讯应该按什么排序(时间、热度或个人兴趣),广场的资讯多久消失等等。在这一步中,我们提出了“气泡2小时消失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每一条资讯都是一个“气泡”,用户需要通过手动刷新来查看新的“气泡”,如果没有及时阅读,“气泡”在发布20分钟后就会消失。这利用了“错失恐惧”心理——学生们常常对校内发生的新鲜事、热门事件非常关注,这样的信息设计机制能够提升用户的访问量和留存量。
表现层涉及到的是看板的视觉设计。
由于看板面向的用户为学生群体,我们的界面整体视觉倾向于塑造青春、活泼的风格;由于存在“气泡”的概念,我们在界面中大量运用圆形元素,以强化视觉特点;我们的界面的调性倾向于趣味化、情感化。
在开发实现过程中,共25位清华校内学生作为用户,参与看板的两轮内部测试。我们搜集了用户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设计稿进行了两次修改,交付开发进行迭代。目前看板已上线。
用户测试反馈
这个项目是我的第一个以设计负责人为角色主导的实际落地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实际落地项目与概念设计的差异所在,产品在落地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来自各种利益相关方的约束和限制,如何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在限制下做设计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作为设计负责人,我需要组织团队定期讨论、定期汇报,兼顾情感建设与项目推进,引导团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缺乏经验,项目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比如项目的时间规划和控制还有待提升,向甲方汇报的气场也有待加强。在项目的空档期,可以多读一些领导力相关的书,争取在下一个项目中能有所更多的进步。